如何协调情绪与心理健康

作者: 单位: 来源:
2014-4-24 阅读

    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人们并不怀疑。良好的情绪会使人的心理更为开朗;而不良的情绪则会使人的心情郁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那么,什么是不良情绪,又该如何协调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维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呢?

 

什么是不良情绪

 

所谓不良情绪是指两种情形:

 

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

 

人的情绪虽然主要受皮层下中枢支配,但是当这一部分活动过强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等将受到抑制,使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

 

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当人在焦虑、忧愁、悲伤、惊恐、愤怒、痛苦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是正常现象,当情绪反应终了时,生理方面又将恢复平静,通常此类变化为时短暂,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但若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学机制,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躯体疾病。

 

如何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

 

1、勇敢地面对消极的情绪:逃避是人之常情,但不要一味地逃避,逃避只会加剧消极的情绪体验。要找原因,找出可以改善的途径。

 

2、合理宣泄:情绪既然是健全心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面,我们对正常的情绪就不能过多压抑,而要加以宣泄。

 

情绪的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则可用间接发泄使情绪得到出路。如向亲友诉说、进行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

 

3、适当控制:对正常情绪应当宣泄,对不良情绪则要控制。要控制情绪,首先必须承认某种情绪的存在;其次,要弄清产生该项情绪的原因;最后,对于使人不愉快的挫折情境要寻求适当的途径去克服它或是躲开它。

 

(1)理智:在挫折面前,人应当以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来控制个人的情绪。当忍不住要动怒时,要冷静审察情势,检讨反省,以决定发怒是否合理,发怒的后果如何,以及有无其他较为适当的解决办法, 经过如此“三思”,便能消除或减轻心理紧张,使情绪渐趋平复。

 

(2)转移: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头脑中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

 

(3)幽默:高尚的幽默是精神的消毒剂,是极有助于个人适应的工具。当一个人发现一种不调和的或对自己不利的现象时,为了不使自己陷人激动状态和被动局面,最好的办法是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付。此时,一个得体的幽默往往可以使一个本来紧张的情况,变得比较轻松。

 

(4)放松:通过训练,人们还可以用自我放松法控制情绪。即按一套特定的程序,以机体的一些随意反应去改善机体的另一些非随意反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从而取得松弛人静的效果,使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解除。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日本的禅宗等均属此类。

 

(5)自慰:当一个人追求某项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所以称作“酸葡萄心理”。与此相反的是“甜柠檬心理”,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偶尔用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对于帮助人们在极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接受自己,避免精神崩溃,不无益处。但若用得过多,成为个人的主要防卫手段,则是一种病态,会妨碍自己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6)升华: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叫升华。这是对情绪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是将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面去。

 

    通过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来控制和改善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心理更加健康,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所以,平时我们应注意适时调节自身情绪,及时的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避免导致心理疾病的不良后果。

分享: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布的会议通知,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妇产科医生及妇产科从业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妇产科医生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业务合作联系方式诚聘英才网站地图帮助中心

Copyright  2020 www.cowh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职业女性健康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60573号-21

职业女性健康网所刊载之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您从职业女性健康网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及您的健康问题。

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北京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